准确把握打造一流联勤保障体系的内在要求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潘竞科 李大光责任编辑:乔楠楠2017-12-28 08:36

编者按

联勤保障部队是实施联勤保障和战略战役支援保障的主体力量,是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主席在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成立大会上,向联勤保障部队授予军旗并致训词,鲜明提出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联勤保障部队。着力推动后勤保障模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努力打造一流联勤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联战联训联保一体、平战一体,有利于解决后勤保障体制不顺、力量分散、管理粗放等问题,有利于全面实施体系保障、联合保障、精准保障。

联勤保障是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军队实现后勤转型的普遍选择。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需要打造与之相适应的一流联勤保障体系。在新的联勤体制下,以全新的视角谋划联勤保障体系建设,科学构建与联合作战体制相适应的新型联勤保障体系,使联勤保障与联合作战同频共振、高效耦合,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是当前联勤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保障理论是实践先导,必须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勤保障理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信息化条件下联勤保障是一种全新的保障,联勤保障理论的先导作用不可或缺。因此,创新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联勤保障理论受到世界各国重视。如美军一直在联勤保障理论研究领域不断创新,近年来先后提出了“聚焦后勤”“联合后勤”“补给链后勤”“精确制导后勤”“感知与反应后勤”“多域战陆军后勤保障”等一系列后勤保障新理念、新理论,用以指导联勤保障在战争中的实践活动。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军的军事体系进行了重构,由过去建、管、战一体的七大军区改为主要遂行作战功能的五大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健全兵种领导管理体制,构建了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形成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领导指挥体制。针对这些新情况、新变化,联合勤务保障面临着如何保障、力量如何建设、资源如何共享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如果没有先进的联勤保障理论指导,就很难保证联勤保障的正确实践。因此,需要探索联勤保障的新理论、新特点和新规律,需要探索战区联勤保障、各军兵种勤务保障、新型兵力结构联勤保障、军民融合联勤保障,以及联勤保障管理和联勤保障信息化等理论。

保障体制是重要保证,必须构建适合打赢战争的联勤保障体制

保障体制直接关系联勤保障能力的生成、保持、提高与再生,加强联勤保障体制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美军联勤保障体制,采用总部与军种相结合、战略方向与战区相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总部联勤机构负责本土各驻军基地和从本土到海外之间的保障,军种战役保障力量按指令负责战区内联勤保障,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联勤保障效率,极大地减少了军兵种通用后勤设施的重复建设。俄军在“新面貌”改革中全面展开军区联勤体制建设,联勤范围几乎涵盖了俄军后勤所有领域。“新体制”的保障层次精简,有效地提升了作战部队的联勤保障效率。

以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成立为标志,我军积极构建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需求的全新联勤保障体制。与作战力量改革相适应,我军形成了以联勤部队为主干,军种为补充,统分结合,通专两线的具有我军特色的联勤保障体制。根据联合作战、联合训练、联合保障的需求,按照“能统则统、宜分则分”原则,我军还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任务区分,完善联勤保障体系,确保新联勤保障体制对各军种通、专物资和勤务保障实施有效保障,提高联勤保障的效益和效率。

保障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必须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联勤保障人才队伍

在信息化条件下,遂行联勤保障的技术装备越来越复杂,对联勤保障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建立高素质的联勤保障人才队伍,美欧等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培养联勤保障人员的综合素质,拓展人才培养途径,运用院校教育、实际工作和岗位轮换等多种手段,实行开放式办学和军官岗位轮换等制度,实现对联勤保障人才生长的系统培养教育。同时,根据战争对联勤保障需求设置专业课程,运用多种方法提高联勤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军新型联勤保障体制确立后,急需培养高素质联勤保障人才。因此,应注重从组织计划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专业基础能力等方面加强培养,从培养标准、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环境、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构建教育体系,重新审视信息化条件下联勤保障人才培养标准,创新适应新体制下联勤保障人才的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后勤与装备学科边界和固有观念,进一步强化联勤保障人才的培养意识,积极探索联勤保障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努力打造一支新型联勤保障人才队伍。

保障手段是技术基础,必须掌握和拥有信息化联勤保障技术手段

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军队技术密集度越来越高,联勤保障技术也日益密集。当今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非常重视发展信息化联勤保障技术手段。在美军已经开发并投入使用的典型信息系统中,有用于后勤保障指挥的系统,如陆军的后勤指挥主控系统;有用于运输补给的自动化信息系统,如全球战斗保障系统、物资全资产与在运可视化系统;有用于维修的自动化信息系统,如“陆军装备司令部标准系统”“海军舰船维修与器材管理系统”“空军维修数据收集系统”等。此外,美军还将自动识别技术和智能化无人技术应用于联勤保障。随着模块化技术日益成熟,俄军在后勤装备研究中积极引入模块化设计理念,按照功能组合的原理开发出一系列模块化后勤装备,可依据部队不同的作战任务、规模、性质等任意组合。

技术手段是建设一流联勤保障力量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军联勤保障技术手段与联勤保障对信息技术的需求矛盾突出,迫切需要提高我军联勤保障力量信息化程度。因此,针对我军联勤保障技术手段存在的问题,在推进联勤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化无人技术、3D打印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技术手段融入联勤装备的生产、储存、运输及其他联勤保障相关技术中,大力提高联勤保障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提高各类保障装备的标准化、通用性和兼容性,实现不同保障装备的互联互通和功能集成,为各军种作战、训练、战备执勤实施有力保障。

军民融合是发展大势,必须构建深度融合的联勤保障新模式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是当今世界各国国防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为保证军民融合的互利双赢,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发挥最大的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外已形成比较有代表性的军民融合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军民一体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以民掩军”模式,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重军兼民”模式和以色列的“以军带民”模式。近年来,俄军根据武装力量后勤建设任务,并结合国家经济条件,着力进行了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有益探索,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多项积极成果。在2015年9月的叙利亚军事行动中,俄国防部紧急征集10艘民用集装箱运输船参与军用物资运输,在空中运输投送中也采用了军民融合式的战略投送方式,除武器装备必须使用军用运输机外,人员和物资则主要通过民用客机或货运飞机完成。

如何在联勤保障领域构建军民深度融合新模式,是当前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我军联勤保障建设应全面贯彻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依托社会资源和力量,积极探索军民深度融合保障模式。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军民融合:深入推进联勤保障基础建设的军民融合、深入推进联勤保障技术装备的军民兼容、深入推进联勤保障物资储备的军民融合和深入推进联勤保障力量的军民融合,全面构建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需求的联勤保障军民深度融合新模式。

实战化训练是能力“总装”,必须加强联勤保障的实战化演训

将联勤保障演训融入作战体系,推进“战保一体”演训,确保联勤保障能力与作战能力同步提升,是当今世界军事强国推进联勤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共同做法。美军一贯重视实战化演训,每年都要在国内外举行大量的联合军演。透视美军后勤训练,其“嵌入式”后勤训练模式、“针对性”后勤训练内容和“模块化”整合后勤要素等都重视“战保一体”演训。美军打造快速投送部署“力量包”,通过模块化组合形成综合保障能力。近年来,俄军后勤十分重视同作战部门的协同演练,每年都有若干各种规模的演习和突击战备检查。俄军演练科目完全按实战标准设置,涵盖作战与后勤保障全部环节。

实战化训练是形成联勤保障力量的“总装”阶段,对于联勤保障各要素综合集成,形成联勤保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军联勤保障力量建设,要聚焦能打胜仗,牢固树立战斗队思想,坚持战斗力标准,根据打赢信息化战争需求,针对未来作战样式、作战环境,着眼战训一致、战保一体,进一步加大实战化演训力度,强化全员实装演练、信息对抗演练和联勤动员演练,将联勤保障融入作战体系,通过“战保一体”的演训,确保我军联勤保障能力与作战能力同步提升,确保随时拉得出、上得去、保得好。(潘竞科、李大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